“61、59、57……”成都市高新区的深夜,多个社区突然响起高亢的倒数计时声。“地震!要地震了!”不少市民意识到了这是预警,连忙撤离到小区的空旷地带。
这是6月17日。当天22时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强震瞬息之间,在距宜宾200多公里的成都市,100多个社区同时响起了地震预警的倒计时和警报声,实况视频在网络上广泛流转,有关该系统的信息也刷屏朋友圈——这套来自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下称“成都高新减灾所”)的地震预警系统,在创立10年后彻底火了起来。
在此之前,成都高新减灾所已成功预警芦山7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等52次破坏性地震,显示了中国地震预警能力的提升。
然而,这款地震预警系统爆红背后,却带来一个严肃的问题,就是其合法性和有效性。
四川地震局监测预报处处长杜斌向第一财经表示,地震预警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涉及复杂的系统工程。
中国预警能力提升
成都高新减灾所成立于2008年5·12汶川地震之后,由海归人才王暾创立。汶川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给四川、甘肃、陕西等省份造成巨大伤亡损失,人们期盼建立类似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因此,当时还在奥地利进行理论物理博士后工作的王暾决定回国创业,潜心研发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的原理并不复杂,就是利用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以及电磁波远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来实现。在地震发生后,预警中心通过震中附近的地震仪捕捉到纵波,利用地震波信息快速计算出地震参数(时间、地点、震级大小)、影响程度和预警时间;并抢在具有更大破坏性的横波到达之前,对可能遭受破坏和影响的地区发出地震警报。
成都高新减灾所在王暾带领下自主研发出“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2012年9月该系统通过了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2014年起,该地震预警系统已开始应用在学校、社区场镇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高铁、化工、地铁、燃气等重大工程上,使得我国成为继墨西哥、日本后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
根据成都高新减灾所材料,目前成都高新减灾所与地震部门合作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覆盖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2018年5月以来,通过各地政府的依法授权,电视地震预警已从3个县延伸到德阳市、宜宾市等十多个市州。
这一系统此前已经发挥作用。比如,2017年九寨沟地震,在地震波抵达甘肃陇南前19秒、抵达阿坝州前48秒、抵达广元前48秒、抵达绵阳前49秒、抵达成都前71秒对外发布预警信息,预警信息以广播预警、电视弹窗、手机APP报警、专用接收终端预警、微博发布等形式发出。
此次长宁地震,这套地震预警系统覆盖范围更广,尤其是在成都100多个社区通过大喇叭发布预警。系统向宜宾、成都的民众的电视、手机、专用地震预警终端等发出预警提示。给宜宾市提前10秒预警,提前61秒向成都预警。
具体而言,大陆地震预警网为距震中51千米的宜宾市,预警时间10秒,预估烈度5.2度;距震中80千米的泸州市,预警时间18秒,预估烈度4.6度;距震中111千米的自贡市,预警时间27秒,预估烈度4.1度;距震中124千米的毕节市,预警时间31秒,预估烈度4.0度。
虽然是民营企业,但是成都高新减灾所的发展与当地政府的扶持密切相关。作为成都高新区引进的海归人才,王暾团队获得了来自成都高新区的项目启动资金和后续系列人才扶持资金。成都高新区还大力支持王暾积极推广相关地震预警技术成果在辖区学校、工厂、办公楼、软件园等人口密集地区示范应用。
2018年5月,成都高新区在成都市率先与成都高新减灾所合作,在60个社区全面启用地震预警“大喇叭”,占成都高新区社区总数的80%。这带动成都高新减灾所终端在其他区域的投放,使得成都安装社区总数超过100个社区。
除了成都高新减灾所之外,全国其他地区也在进行预警系统的研发,而且国家项目也在积极推进。国家项目比成都已投用的系统功能更多:不仅包括了地震预警,还有地震烈度速报、灾情评估等,而后者应用更为重要。
国家发改委2018年6月正式批复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共投资近19亿元,其中四川投资近1.6亿元,相当于全国的1/10,将建设1198个地震台站;四川省又投资6605万元,再建221个地震台站,总共投资2.3亿元。
杜斌对第一财经记者介绍,2019年是台站建设大发展期,今年年底将初步实现秒级预警、1~2分钟提供地震速报、2~5分钟提供烈度速报图等功能。这次长宁地震就在几分钟内提供了地震烈度速报图,为政府启动应急响应和救灾决策提供参考。2019年,四川将在地震比较多、防灾救援水平比较高的个别市、州以及40多个单位试点,争取到2020年全部建成,形成预警能力。
地震预警是一把双刃剑
成都高新减灾所提供的材料称,已有理论研究表明,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如果为10秒,人员伤亡比减少39%;如果预警时间为20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63%。
不过,这一结论在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杜斌表示,地震预警不是万能的,也是一把双刃剑。首先,对于距离震中远的地区没什么用;其次,地震预警原理决定了必然有一个盲区,震中30~40公里是预警盲区,而破坏最大的地区就是在震中20公里范围,根本无法预警。
因此,这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地震预警的有效性。此次长宁地震,在地震波抵达成都前61秒,100多个社区响起地震预警,但是当时成都的地震烈度只有2度,也就是说虽然震感强烈,但是对成都不具有破坏力。因此,这样的预警没有必要,还容易引发恐慌。
杜斌表示,地震预警的原理美国早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主要源自重大工程和精密工程的地震紧急处置。根据地震预警的原理与“盲区”局限性,预警有两个前提,一是较大地震才有需要和可能(7级以上),二是高烈度区才需要预警(6度以上)。地震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强弱,而地震烈度标记的是地震的破坏情况,是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
日本地震预警发布的阈值,对于公众预测烈度为5度以上,相当于我国的7度;对于高级用户比如高铁,预测烈度为3度以上和M3.5以上。目前已经出台地震预警管理规定的云南等省份,规定的是“6度以上”。
事实上,对于企业发布地震预警信息,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预警的发布风险。日本气象厅曾经误发9.0级地震预警。地震预警系统向包括铁路和电力公司在内的54家高级用户发布地震预警,造成部分东京都内轨道交通线路紧急停止,东京都周边部分轨道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因为没有造成损失,气象厅预报部负责人鞠躬致歉以平息民怨。
“但是我们国家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假如造成损失,比如有人跳楼了,谁来负责?”杜斌表示。地震预警需要有一个整体机制,私营企业误报一个预警信息,出现一个错误,怎么处理;引起恐慌,怎么应急处置?
最根本的争议可能还在于预警信息由谁来发布。杜斌表示,“这个公司发个预警,那个公司发布一个预警,就会引起混乱,应该由政府部门发布,体现权威性。”他认为,应该倾向于省级发布、市县转发,因为地震是跨县域的,如果县级政府发布也会造成信息不一致。
四川地震局地震监测中心副主任苏金蓉向第一财经表示,世界各地的所有地震预警都是由政府发布:最早启用地震预警的墨西哥是由墨西哥政府发布,日本由其气象厅发布,美国则由地质调查局发布,不会交由民间。地震预警技术上可以与企业交流,但是发布权支持全国标准统一。
现在全国有将近10个省份制定了地震预警管理规定,明确地震预警信息由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通过地震预警系统向社会统一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同时也规定应当向预估地震烈度大于6度的区域发布地震预警信息。这些规定明确了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单位和发布范围。
除此之外,完备的预警系统还包括防震避震知识的普及、防灾救援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比如发布之后需要避免恐慌,避免因避灾不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出现信息错误如何处置等。
杜斌表示,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上行不行,行政上行不行?公众怎么培训提高,地震来了公众怎么办?目前,中国地震局与中国铁路总公司(现已改制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也正在合作。“还是要有序,需要规范。”他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