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关乎耳机音质的讨论,森海塞尔都无疑稳坐标杆地位,特别从1991年开始发布的Sennheiser Orpheus奥菲斯静电耳机系统直接奠定了民用耳机技术和定价的天花板,至今无人能够超越。毕竟,仅凭音乐就能把男孩子弄哭的黑科技,可不是普通企业能够掌握的。
在森海塞尔耳机诸多产品线中,HD经典系列,IE入耳式中高端系列让发烧友们最为津津乐道。而作为一家连续三代由声学博士掌控的家族企业,HD和IE中高端,乃至旗舰更新也完全由技术为主导。
简单的来说就是,新产品换外壳是不够的,使用的技术还必须全面升级,不然就像博士论文一样,没有突破,不能发表。
在德国人执拗的性格驱使下,森海塞尔近段时间迎来了IE系列的全面更新,IE 300、IE 600、IE 900三款产品成为IE系列应用新技术的三驾马车,特别是使用非晶态锆合金材质的IE 600补齐音质中的新版图,森海塞尔IE系列现阶段所包含的黑科技也揭开了神秘面纱。
这一次,笔者有幸参加了森海塞尔媒体沟通会,与工程师一起探讨了IE新系列中的新技术,一起来挖掘Sennheiser IE高端耳塞究竟藏了多少秘密。
一套单元,全线扩张
与一些厂商使用单元型号确定耳塞定位不同,森海塞尔认为发声单元是确保音质稳定的唯一标准,它就像是F1赛车中的法拉利引擎,同一套引擎用在法拉利、阿尔法罗密欧、哈斯车队不同的调教上,就会展现出不同的性能。
IE系列亦是如此,无论Sennheiser IE 300、IE 600、IE 900都使用了同样的第二代7mm XWB(Extra Wide Band)超宽频换能器,这使得在产品序列层面变得很简洁,只需要对耳机结构进行一定设计,就能获得不同的调教效果。比如在设计歌手所需的入耳式监听耳塞的时候,森海塞尔就会使用特定的阻尼材料来增强人声,而如果是偏向流行,则会通过改变耳塞重低音频的响应速度,获取更强的节奏感。
以不变应万变的单元设计方案本身势必要求换能器必须更复杂,以应对不同应用场景的变化。这也导致了看似产品单元简单且好理解,但注定单元本身复杂化。即森海塞尔所形容的,简单即复杂。
7mm XWB换能器是世界上同类产品中尺寸最小的单元之一,它由单个高性能动态驱动器组成。7mm顾名思义,即振膜直径为7mm,在有限的单元尺寸内即可覆盖整个频谱,同时定制的磁铁设计能够有效降低失真系数,能够在高声压级下保持干净无失真的声音。
大多数品牌使用的单元技术与助听器类似,基本上依靠堆叠单元的数量来分工完成不同频段的声音表现,与手机多摄像头设计一样,如果没有像苹果那般对每一个镜头色调的统一提交,很难做到统一和连贯性。同理,多单元耳机本身很难做到真正的连贯性。
因此与大多数品牌不同,坚持唯一单元的森海塞尔天生具备连贯声音表现和平衡的特点,同时为了追求声音更清晰的解析度,会尝试移除所有电子部件与分频器,这也导致了单元本身变得极为复杂。
7mm XWB换能器研发项目最早可以追溯到10年前,由德国韦德马克专家团队研发,在开发制造的过程中,必须尽可能的考虑将所有的零件最小化,比如足够小的线圈缝隙,足够小的通风孔,零配件之间的配合必须要控制在数毫米之内,以确保所有的金属零部件可以不依靠胶水,完美嵌入模具中。因此森海塞尔必须用上更高阶的制造设备,比如耳机通风孔只能通过激光进行切割。
同时,研发团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尝试不同的材质在换能器上的效率与最终效果。比如7mm直径的确定也是工程师在反复尝试之后,在尺寸、效率上获得的平衡。在性能比较上,7mm XWB单元能够释放出相当于全尺寸耳机规格单元8倍直径单元的表现,换而言之,Sennheiser IE 300、IE 600、IE 900的性能表现与头戴式耳机56mm直径驱动单元的性能相当。
在IE 800时代,所采用的第一代7mm XWB换能器因为由韦德马克专家团队设计和纯手工打造,导致了造价高昂,但由于用户的积极回馈,7mm XWB换能器最终在三代目之一的Andreas Sennheiser支持下走向了全面量产。所以现在的Sennheiser IE 300、IE 600、IE 900使用上了第二代7nm XWB换能器。
第二代7mm XWB换能器仍然有原班人马设计,并在德国总部的全自动换能器制造设施中进行装配,自动化的生产设计可以确保被一个7mm XWB换能器品质相当,同时机器在第一轮制造中就能快速匹配出一对适合左右耳搭配的换能器套装,再由专家团队进行二次审核。完成装配的7mm XWB换能器会运送到不同的工厂,进行下一步耳机组装。比如近期推出的Sennheiser IE 600最终是在森海塞尔位于爱尔兰的工厂完成的。
秘密就在腔体内
那么既然使用的都是第二代7mm XWB换能器,Sennheiser IE 300、IE 600、IE 900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答案其实在腔体内。其中之一就是在腔体前端塞入一套亥姆霍兹共振器结构设计(Helmholz Resonator),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谐振腔。谐振腔可以在原本空气流动传统峰值基础上,吸收不必要的峰值,释放出应有的声音,从而获得更准确的表现,以此换来丰富的细节。
其中Sennheiser IE 300在腔体内塞进了一个谐振腔而Sennheiser IE 600用了两个,即双腔吸声体(D2CA),而在Sennheiser IE 900上则使用了三个,并不计成本的通过铝合金材质在腔体前段铣削出了一套三腔吸声体(T3CA),与7mm XWB换能器组成了一套复杂的Sennheiser X3R系统,也就是用更多的谐振腔消除不必要峰值。
另外三款耳机均使用了独立后腔,与耳机外壳进行区隔,增加了更多的调教空间。
不仅如此,三款耳机的前后腔调教也完全不同,比如IE 300会加强前腔声音阻抗,以换取更好的低频效果,但与此同时声音响度会有所损失。再比如IE 900会调整后腔通气量和容积,以获取不同的声场表现,但会影响低频的响应速度。
转换成实际需求,就是你是希望在Studio里听一段即兴Blue,还是希望在恢弘的音乐厅听一场磅礴的交响舞曲,或者你就是想通过耳机找到快响应的低频,在王者荣耀中超常发挥。
耳机调教的过程就是寻找平衡点的过程,Sennheiser IE 300、IE 600、IE 900三款耳机在确定自己的应用场景和位置后,围绕腔体、材质、用料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和平衡。例如IE 900的吸声腔体由铝合金铣削完成,IE 600使用塑料构成了D2CA,与IE 800看齐。IE 300则进一步加强了低频的响应速度。
最终我们看到,IE 300很适合匹配流行音乐和手机游戏节奏,IE 600在拥有凸出低频的同时,还能准确还原更多高频细节,IE 900则把诸多中高频细节巨细无遗的还原,并拥有前两者无法企及的声场,并且在低频部分也能把握住真实和准确性。
在单元挑选上,IE 600和IE 900都将进行更细致的塞选,特别是IE 900会完整的测试出每一段音频的细节,这相当于CPU处理器的普通体质,和特挑体质,进一步拉开规格的差异化。
新工艺只是开始
如前面所说,IE系列独立的后腔设计给予了耳塞更多调教空间,同时也赋予了耳机选择更多材质的可能性。
IE 600的ZR01非晶态锆材质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ZR01非晶态锆具有类似玻璃的原子结构,其硬度和抗弯曲性是高性能钢材的三倍,被运用于NASA火星探测器钻头等航空航天行业。相比IE 800的陶瓷材质,同样具备防刮花的特点,甚至做得更好。不仅如此,IE 600也具备了更好的结构强度,即使不小心踩在脚下,也依然完好,这是IE 800所不能做到的。
当然,ZR01非晶态锆并非市面上常见,能够批量低成本采购的材料,并且生产过程复杂,成本昂贵,以及不是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生产。IE 600能够选择ZR01非晶态锆材质进行3D打印制造,很大程度也源于单元结构设计本身的优越性。
而对新材料的探索也仅仅是探索的开始,ZR01非晶态锆虽然能有很好的耐磨性,但还无法实现IE 900上通过铣削获得一套三腔吸声体(T3CA)效果,并且质感偏重,适合部分场景的用户使用,但不代表能够在IE全系列推广。
以最终应用场景为主导的森海塞尔从来不排除新材料尝试的可能性,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对应增强的性能和调整策略也会付诸实践。例如追求更大的声场,更快的重音响应等等。每一代IE系列在严谨的保证声音曲线一致、完整和高清晰的同时,也在积极适配当下的主流音乐审美,在技术层面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写在最后:用严谨定义标杆
可以这么说,森海塞尔IE系列一如既往保持了严谨的声学结构,并且在技术层面不断尝试材质、工艺、调教的新可行性,以贴合当下主流的音乐需求。相比起小众化的定制耳机设计,森海塞尔也更期望通过接受度更高通用型耳机获得更多认可,一套7mm XWB单元,以及围绕单元的数款场景应用型号,最终形成了森海塞尔IE系列高端耳塞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
对于大多数游戏玩家和音乐爱好者而言,通过Sennheiser IE 300其实就能获得优秀的声学表现,以及更快的低频响应,满足流行音乐和游戏的体验需求。
如果希望更进一步,那么同样在低频上表现优秀,解析度更高的Sennheiser IE 600可以让你在拉赫玛尼诺夫式的乐器缠斗中找到更多快乐。
而Sennheiser IE 900无疑将严谨、高解析、大音场一步到位进行诠释,仅凭入耳式耳机的小型化设计,就能确保你在任何地方都能体验到难能可贵的交响乐临场感。
显然用技术做铺垫的森海塞尔,在这一代IE系列的应用场景上,已经安排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