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因为工作,参访过国内外的许多大型录音室,我发现录音室的喇叭大多靠墙摆,有些甚至是把喇埋在墙壁里面,与房间墙壁融为一体的设计。嘿,这么说来,录音室也不听三度空间音场的啰?非也,我在聆听的时候发现,这些靠墙或埋墙的喇叭,不但有前后层次分明的空间感,声音还比一般家用音响系统来得更为传神、真实。这可颠覆了我这个现代音响迷的传统观念。
再看看电影院吧!电影院的喇叭也都是埋在墙壁里面、银幕后方的。但是在音效良好的电影院内看电影,声音层次分明,我也不会觉得那样的声音缺乏空间讯息。相反地,电影院的声音往往十分活生、能量感充沛,这种特质是很多现代音响系统所欠缺的。同样是发声的工具,为何专业用途的喇叭可以靠墙或埋在墙内,而家用喇叭就得拉到房间中央?
同样是发声的工具,为何专业用途的喇叭可以靠墙或埋在墙内,而家用喇叭就得拉到房间中央?
对深度的错误观念
很多音响迷的观念都是:喇叭当然要拉出来放在房间中央,喇叭后面要有足够的空间,音像才会结在后面。对于这样的观念我只能说:想象力太丰富了。
请先想一想,我们是怎么判别声音前后的位置的?要说明这个,我想请你拿出一张随便的一张风景照片来端详。把照片放在桌上,你能看出哪个是远山、哪个是近树吗?当然可以。那么再来,请把照片拿起来悬空,这时照片中的景物前后位置差距有没有比较明显呢?你一定可以告诉我:废话,当然没有,那就是同一个平面啊!放在哪里哪有差别?
为何你能在一个「靠墙摆」的平面照片中看出风景的前后位置?因为你有生活经验,你能从远山、近树的光影分布状态来分辨出谁前谁后。如果看小朋友涂鸦,因为只有线条没有光影,车子、树或狗看起来就都在同个平面上,分不出前后。
为何我们能从立体声回放中分出哪个乐器位置在前、哪个在后?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有些声音带着比较多的空间残响,因此我们从经验得知,这个声音一定是来自较远的地方;有些声音比较「干」、空间残响较少,我们也会因此判定这个声音与我们的距离较近。我们是用耳朵听到声音带着的空间讯息,让大脑迅速依照这些讯息「译码」,来得到对声音深度的「想象」的。
喇叭「站出来」的原因
那么,音响迷为何要把喇叭往前拉?事实上,对大多数的喇叭来说,「往前拉」的确会带来「三度空间感较清晰」的结果,只是原因并不是大多数人想的那样。
现代的喇叭通常单体不大,前障板的尺寸也不大。这样的好处是喇叭「看起来」体积很小,好像不会占据太多室内空间。设计师们更找出「前障板窄小时声音的扩散性较好」这样的理论来说服消费者,这样的喇叭是较优秀的设计。
但现实面呢?「扩散性较好」其实只把话说了一半。是的,窄障板喇叭所扩散出的声音能量比较多,但同时也会有不均匀的问题,在偏离中央轴线时,中低音单体与高音单体的分频点附近会出现明显的凹陷。也就是说:会有大量的、不均匀的声音能量被扩散到喇叭的侧面与背面。如果喇叭靠墙壁太近,那么这些不均匀的能量被墙壁反射、折射之后,就与喇叭正面的直接音混成一个较不均匀的声音。因为这样的混合音并不均匀,声音讯息不够清楚,自然就降低了让聆听者分辨声音前后左右相对位置的能力。这时候,把喇叭往前拉,让喇叭与墙壁间的距离增加,扩散的能量不会马上反射、折射回来,因此间接音跟直接音之间有足够的时间差,不会被误认为是同一个声音。如此一来,听到的空间讯息就清晰了,自然就能够听到更明显的三度空间感与深度感。
相对的,传统宽障板或是埋在墙内的喇叭虽然没有那么优秀的扩散能力,但声音只会有极少的量漏到侧边与后面,而且扩散出去的这些声音能量依然十分均匀。因此就算靠在墙角,能够跟直接音混合的能量较少也较均匀,如此一来仍然保留很多的空间讯息,还是能够让人分辨出声音前后的相对位置。
在数十年前的音响杂志上,喇叭大多如小冰箱般庞大。在开始玩音响时,我就在遥想:当年的喇叭到底要怎么「摆位」?后来我发现这问题很多余,那时的喇叭,送到家就是塞在墙角,哪来摆位调整?对大多数现代音响迷来说,下个问题很显然就是:靠墙摆的喇叭能够重现三度空间音场吗?舞台会有深度吗?
家用音响还能家用吗?
有没有注意到其中的差异?现代窄障板喇叭拉离墙角与墙边,让空间感讯息较清晰也较丰富,但代价是要远离侧墙及背墙,因此大部份的声音能量都散失在空间之中,换能效率较低;宽障板喇叭则把多半的声音能量都交还给聆听者。这很可能就是许多现代的高级家用音响系统听起来有着高解析力,但较缺乏生命力、较单薄、较瘦弱的一大原因。
我看过许多音响迷听音乐总要把喇叭拉到房间中央。如此一来,音响只好另外寻求一个专用的空间来供养(我想不出有什么正常的房间可以在中央放置一对喇叭还不影响到其他功能)。数十年前的音响系统总是在客厅或卧房、书房的一角勤奋工作,提供全家人美妙音乐的滋养;现代的高级音响却要作茧自缚,把音响系统赶到隔离的空间中,变成男主人专属的、与全家格格不入的高级消费。发展至此,「家用音响」这名字的意义早就荡然无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