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要不要买 iPad Mini 6 这件事情上,我的心态反复摇摆好几个月之后,最终趁着今年春节入手了一台。
当初之所以犹豫,首先是因为当时我身边没有任何常用的 iOS 设备,所谓的苹果生态优势对我没有任何意义,其次当年 iPad 一代刚出的时候我还是个爱尝鲜的数码爱好者,第一时间就节衣缩食入手了,结果发现根本不知道该拿它来干啥,给我留下了很不好的回忆。
▲ 初代 iPad
要知道那个年代宽带网络的普及程度还有速度跟现在不是一个概念,移动互联网更是只看到个模糊的影子,国内三家最大的运营商要 3 年后才拿到4G牌照,再考虑到价格承受力,当时几乎没人买蜂窝版,只要看谁手里拿了个 iPad,默认就是 WIFI 版。
所以这样一个平板电脑基本就成了大号的 iTouch,各种内容不仅获取手段匮乏,导入麻烦,除了看视频以外,想拿他看个电子书、漫画,第一大挑战就是自己的手能举着这个 680 克的铝合金坨子坚持多长时间。和当年很多初代 iPad 一样,我这台也很快就被束之高阁,后来在一次又一次的搬家过程中不知被丢在了哪个城市。
十多年过去,iPad 不仅没有死而且发展出多条产品线,证明这种用来填补 iPhone 和 Mac两种屏幕尺寸、两种使用场景中间空白地带的平板电脑确实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需求。不过随着它进一步细分成 Mini、Air、Pro 三档,很多人开始在高端款上宣传所谓的「生产力工具」概念,试图将 iPad 的价值和使用场景进一步扩大去蚕食笔记本的生存空间,这我倒是很难认可,哪怕是配上键盘、手写笔的 iPad Pro,用平板办公也依然是个很扯淡的概念,至少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根本没意义。
但如果回退一步,仅仅只把 iPad 当个纯粹而简单的娱乐设备,屏幕比手机大一些,便携性比笔记本电脑强一些,不要在它身上追求太多额外的价值,那么关于性价比、关于具体使用场景等问题,就少了很多的纠结。因此全面屏设计、采用 A15 芯片、一只手就能握住并且不到 300 克的 Mini 6 发布时,瞬间就让无数个夜晚因为躺在被窝看手机而单眼流泪的我兴奋不已。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 6、7 寸的全面屏手机已经足够替代简单的视频甚至阅读需求,直到把 Mini 6拿在手里打开漫画软件,才发现二者之间的体验差距判若云泥。
很显然,对于日常习惯地铁通勤的我来说,在路上看视频其实是很自讨没趣的一件事,上下班高峰期地铁里的手机信号差得像是从天边的发射塔转接过来的一样,直播肯定别指望了,运气差的时候我连上论坛看帖子都困难,曾经我也试过带 NS,但事实证明人挤人的车厢里举着两只手玩掌机,不仅考验自己的下盘稳定度,还要看周围紧贴着的大哥大姐给不给你留出这点空间。
但用 Mini 6 看漫画就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缓存到本地、单手操作无碍、画面尺寸也刚刚好。用手机不是不能看,可屏幕比例的不匹配让画面进一步被缩小。当年那些 64 开尺寸的四拼一盗版漫画已经是我接受度的底线,而在手机上单幅尺寸明显比那个更小,已经到了影响阅读的程度。
在简单尝试之后,这台 Mini 6 很快成了我的漫画专用设备,而且从 APP 购买有正版授权的内容也完美规避了通过网页看漫画时的缓存崩溃问题,横向划屏的翻页特点也让 Mini 6 最为人所诟病的低刷新率以及果冻屏两大劣势跟我没有了任何关系。
一个又一个的周末,我蜷在出租屋的沙发上废寝忘食地阅读,外出时也不用专门带个包来装机器,双手短暂被其他事情占用时,随手把它往牛仔裤屁股口袋一插就行,秋冬外套的巨大口袋用来装它更是不在话下,便携性才是 Mini 的核心竞争力。这让我仿佛回到了十几二十年前最无忧无虑、整天和漫画相伴的那段时光。
所以一件产品的功能和使用场景具体如何,不能光听别人怎么说、更不能看宣传,每一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从复杂的功能和场景中筛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远比只盯着最新、最快、最强更重要。推而广之,其实还有很多事情,也都是如此。
编辑部摸鱼技术讨论区
(以下内容均摘自编辑部群内真实对话)
九月
女朋友也在今年生日送我了个 mini6,爱不释手,每天都用。其实 iPad Pro 在家里躺了很久,但那个尺寸看书总觉得特别危险,Kindle 又不适合看图多的 PDF —— mini 真香!
烧鸭
曾经我也是一个坚定的 iPad mini 用户,但是升级到 11 寸的 iPad Pro 之后我已经回不去了。屏幕局促一点还好说,主要是被高刷惯坏的我已经无法让眼睛向下兼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