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2月7日刊登该报评论员尼尔·金伯利的文章,文章说,中国可能会在2023年带来一系列经济上的惊喜。
文章称,首先,与中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主要经济体2022年通胀飙升,这导致其采取以大幅加息和量化紧缩为形式的货币政策反应。几乎可以肯定美联储将在国内再次加息。其他西方经济体也面临着与美联储类似的挑战。
但中国的情况并非如此。很有可能的是,随着中国继续努力解决房地产行业的问题,并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央行将选择保留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向新做法的过渡应该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有力推动。
文章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情况将一帆风顺。在投资者看来,最重要的是,央行可能提供的宽松货币政策支持,加上疫情对工业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影响逐步减少,将使中国经济活动在2023年实现之前被认为不大可能发生的一定程度扩张。
从跨境角度看,2023年中国经济比较光明的前景与世界其他地方经济活动减少之间的这种对比,或许是投资者在决定把资本部署在哪里时想要考虑的因素。
文章说,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出售其商品的主要市场的经济活动放缓,将对中国本身的前景产生不利影响。
但同样值得指出的一点是,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全球经济早已变得依赖——有人甚至可能会说过于依赖——中国制造的商品。全球经济就是这样。如果西方消费者想要新的苹果手机,他们就需要富士康在中国的工厂全力运转。
随着中国全面重启,对中国商品的全球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乏弹性将对中国经济有利。
文章称,同时,还存在一种真正的可能性,那就是防疫措施优化将使中国国内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中国消费需求的增长也将支撑“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愿景。
综合各种因素,不看好2023年中国经济前景的投资者最终很有可能会为其看法而后悔。